聯系人:尹小姐
手機:13794372628
聯系人:賀小姐
手機:19854570577
座機:0769-87638818
傳真:0769-39008210
地址:東莞市謝崗鎮黎村荔枝塘美德(巨嘉)工業園4-5棟東莞市謝崗鎮黎村荔枝塘美德(巨嘉)工業園4-5棟
最近才知道標注為PET1的塑料瓶為一次性用,且使用期限最好不超過10個月,否則有致癌物DEHP析出。而且不能裝油、酒一類,不耐高溫。所以礦泉水瓶不建議反復用。可是我發現現在市面上好多化妝水買來就是塑料瓶噴霧(PET1),還有卸妝水甚至卸妝油……未開封保質期是三年。但按上述解釋這并不科學的啊(雖然和玻璃瓶瓷瓶比起來會降低成本這我承認),但DEHP不會慢慢溶解瓶內液體中嗎? ?還有有些女生為了方便喜歡買來塑料小噴瓶,把化妝水倒在里面,取用起來更方面,我看了家里好多小噴瓶都是pet1,那是意味著用塑料小噴瓶10個月后要扔掉嗎換新的嗎?
接下來,翔臨小編就給你一一解惑
1.實驗室檢測時因為將“小于1ppb”(相當于1μg/L或1μg/kg)作為檢出最低限,所以當DEHP實際含量小于1ppb時便視作“未檢出”,這與文獻中的結果是吻合的,只是文獻中的檢出下限下調了三個數量級(精度提高了三個數量級),即ppt,所以數值不為零。不過參看了色譜圖,從信噪比的角度分析,可以采信的下限也就是0.1ppb,即精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說白了,就是我們的實驗比文獻中粗糙了十倍。。。
2、查到飲用水中DEHP的安全標準是6ppb,所以下限設為1ppb并無大礙。1ppb相當于什么概念呢,大概是1粒白砂糖扔到一噸水(2000瓶礦泉水)里的濃度。按照現有的研究來看,低于1ppb的DEHP不會對人有什么影響。
3、重點要說明的問題是,DEHP是從何而來,只好向前輩們咨詢了。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前輩們的說法都與原答案的說法類似,PET加工時不會添加DEHP,但是實驗結果確實又反映了DEHP含量上升的問題,大致的可能性有:a、與之前白酒增塑劑的問題一樣,存在于加工過程的無意識引入,但可能性不大;b、PET母料摻雜了PVC塑料,這種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c、PET瓶子是回收瓶,這也是比較可能的一種情況;d、某種反應造成PET降解成DEHP,這一條在機理上很難實現,幾乎不可能;e、瓶蓋中的增塑劑。目前對于這個問題,并無準確的結論。
詳細說一下:
PET塑料全名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母料是一種透明度很高的塑料,加工性能良好,可以不添加助劑直接加工成型。
而DEHP又寫作DOP,全名為鄰苯二甲酸二異辛酯(或更專業的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不知道不要緊,但它其實就是一種塑化劑。
之所以列出這么拗口的全名,是請注意上面兩個全名中,有很多字眼是類似的,如“苯二甲酸”“酯”等字眼,但是,從化學上講,PET和DEHP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既不是一類物質(高聚物與小分子),也沒有應用重疊;見過不少非專業人士就是因為看到了它們的化學名稱從而混淆了概念,然后編造出“PET塑料可能釋放塑化劑DEHP”的謠言。
當然也有人質疑說,塑化劑不就是塑料里使用的嗎,PET是塑料,怎么可能不用塑化劑?
這是因為塑料有很多種,必須使用塑化劑(其實只是臺灣翻譯成塑化劑,大陸用增塑劑這個詞)的塑料主要是PVC和PVDC,前者應用很廣,從桌布、鞋底到水管還有保鮮膜都有應用,非常容易鑒別,就是用火點時,沒有火焰,離火自熄,其他絕大多數塑料都是比較容易燃燒的。其他還有少數塑料可能需要用到增塑劑,如環氧樹脂里說的增韌劑,有一些其實就是增塑劑。增塑劑的目的是為了使塑料易于加工,而前面說了,PET的加工性能很好,所以沒有必要添加增塑劑,也就不含所謂的DEHP了。
那么,還有人說,沒必要不代表不添加。
這么說雖然談不上抬杠,但很明顯不了解塑料工業流程,塑料加工對于助劑的要求非常嚴格,故而塑料配方師是一個很大拿的職業,不聲不響搞個三五十萬年薪一點都不奇怪,不過多為資深工程師。壓縮助劑種類,簡化添加步驟對于塑料加工業來說可以極大地節約成本,所以為了提高性能多使用助劑只是普通工程師的水平,大拿之所以是大拿,就是因為他們還會做減法——介紹這個背景是想說明,在這個行業中,企業會花更多代價用于縮減助劑的技術,添加一種對性能無異的助劑,基本是腦殘了。而且,DEHP也不比PET便宜到哪兒去,做不到往珍珠里混魚眼睛的降成本效果。此外,不單純說塑料工業,任何制造業都希望采購更少的品類。
所以,說到底,一個根本不含DEHP的塑料,就不用擔心所謂的釋放了。
要明確說明的第二點,就是對于添加增塑劑的塑料,如PVC等,釋放時間不是什么10個月。
助劑的釋放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除非是外界環境突變,比如放射、灼燒、溶解等,否則不會出現前10個月沒事,10個月之后突然就有害這種情況。所以,這一條也是地地道道的謠言,而且很不專業。
那么,10個月的期限會不會指達到某個閾值呢?
也不會,助劑的釋放主要考慮的問題不是時間,而是瓶中液體的性質、溫度等因素,舉個簡單的比喻,有些有毒的物質,如果用酒去泡,毒物很快就被萃取到酒中,幾分鐘的事,而換成水去萃取制成毒藥,門都沒有。化妝水的材料有很多,大多數含表面活性劑,有些含環己烷,有些含乙醇,還有的含醛呀醚的,忽略這些區別來談什么10個月的期限,那不是胡扯嗎?
還有一點要澄清的是,DEHP危害力很小,致癌性也沒有被確認。
所以,就算說含有某種有害物,那種幾個月會怎么樣的說法統統都不靠譜。
最后,就是使用PET要注意的問題。
先說結論,建議喝雪碧、可樂等酸性飲料時喝玻璃瓶的。
為什么呢,我們說PET是非常安全的一種塑料,但忽略了一點,就是PET的生產過程中一般工藝是使用銻催化劑的,銻是一種在目前技術認定范圍內危害不算太大的重金屬(這一點請勿抬杠),根據實驗結果,殘留的銻在中堿性都是沒有釋放危險的,但在酸性條件下,例如在pH3-4時,釋放速率大約可以比中性條件高一個數量級,并接近FDA推薦的閾值。
而我們也知道,雪碧、可樂的酸度還是比較強的,pH都在3-4,有些品種還低于3,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用PET瓶子裝酸性飲料是不夠恰當的,但也不必過于擔心。此外,有不少企業已經開始生產不含銻的PET塑料了。
高溫下使用PET確實不太合適,并不是說會釋放有害物質,而是會變形。
至于題中說的不能裝油裝酒的說法,這也是半懂不懂、似是而非的產物。PET用于裝油和酒太常見了,目前大多數食用油都用PET封裝,散裝酒也有不少是用PET裝,專業角度確實不推薦用PET去封裝油或酒,不是因為擔心會溶解(萃取)什么的,而是因為油和酒在光照條件下容易變質,不利于保存。當然,按照前面提到的那樣,用PET當醋壇子確實是不太合適。
照例給個彩蛋。
很多生活常識都會在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瘋傳,跟化學有關的非常普遍,粗略統計下來,我個人遭遇的相關轉發僅有一成到兩成靠譜的,提一點小建議判斷這些說法是否準確:
1、通篇慷慨激昂說有害的,各種危害都有,從白血病到生孩子沒那個之類的癥狀都提到的,無一例外,都是謠言。沒有哪種化學物質都這種功力,而且要驗證某種化學物質與某種癥狀正相關都很難,再要證明某種物質明確引起某種疾病就更難了,比如上面說的DEHP早就被懷疑了,到現在還沒證明呢,因此專業一點的描述反而多用“可能”而不是“一定”,通常一個不被大眾耳熟能詳的物質也不會被研究得那么細,所以很多物質危害性現在都還不能證明比酒精或尼古丁危害更大;
2、沒有數量詞或者量詞為“天”、“次”這類的,多數站不住腳。專業的角度去描述危害必定要考慮條件和劑量,講清楚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多少會有害,最后才換算成平均水平下的天、次之類的說法,但多少天、多少次這樣的表述形式很快就會因為傳播而變得愈加夸張,隨便搜搜就會發現這個現象,所以建議先找找原文中有沒有一個推導或換算的過程,如果只是籠統說這個結論,要么源于無根據的編造,要么也只是一篇二手文章;
3、很多謠言自己都搞不懂涉及到的物質都是些什么,胡亂地安在一起。有一個笑話是關于氧化二氫的,說這東西危害如何如何之大,當然常識應該都明白,其實這就是水。可是很多謠言就是這么產生的,大多數化學物質的名稱都會給人有害的感覺,把“薄荷醇”這么一個聽上去有些優雅的名字改成“2-異丙基-5-甲基環己醇”這種學名也會給人尿意,至于一些抓住幾個英文簡寫就高潮的,或者簡寫跟學名俗名對應不上的文章就更可笑了。
所以,多個心眼,可以少一些恐懼~~~